-
“負利率黑洞”來襲 債券市場或迎來小牛市
2016/7/20 10:34:00 來源: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 【字體:大 中 小】【收藏本頁】【打印】【關閉】
核心提示: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7月19日訊,興業全球基金最新觀點顯示,近期,隨著全球傳統避險市場的國債收益率持續走低,債券市場或許迎來投資機會。數據顯示,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7月19日訊,興業全球基金最新觀點顯示,近期,隨著全球傳統避險市場的國債收益率持續走低,債券市場或許迎來投資機會。
數據顯示,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創記錄新低,荷蘭、丹麥10年期國債收益率首次跌至負值,而在日本,已經有超過90%的國債呈負利率水平。在國債負利率壓力下,低風險偏好者不得不把目光投向長期債券、新興市場債券和企業債券,以尋求更高的收益。正如華爾街日報此前所形容的“負利率黑洞”那樣,市場對收益率的爭奪如同“黑洞”般,把債券收益率帶往更低利率,甚至負利率的方向。
利率,對投資者而言曾經意味著“錢生錢”。但是自2009年7月2日瑞典央行宣布降息,隔夜存款利率便下降到-0.25%,負利率的出現,存款不僅無法生錢,反而還要付給銀行利息,簡單的說存款變成了賠本生意。但從各國央行的視角考慮,負利率可以迫使企業和居民減少存款,達到鼓勵借款、刺激投資與消費,從而實現促進經濟發展的效果。
負利率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刺激經濟的功用。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,瑞典央行實行-0.2%的存款利率政策,帶來的直接效應是通貨膨脹率由負值上升到近3%,失業率指標也開始下滑。因此,當各國央行無法發行貨幣,推行低利率甚至負利率,就變成一種簡單又粗暴的刺激政策。但負利率不一定全然有效,2011年瑞典經濟又再度面臨下滑,即便央行從2014年7月至今,又推動了一次力度更大的負利率政策,但通貨膨脹率、失業率卻未能回到以前的水平,本輪負利率政策效果不如預期。
當今各國的負利率政策隱含著許多未知數,歷史上從未有任何時期經歷過如此大規模和長時間的負利率環境,各方金融專業機構也為此提出警訊。首先,有金融監管機構人士指出,銀行業不僅將無法有效扮演金融媒介與風險定價的角色,還可能變成社會風險堆積的溫床。由于負利率政策意味著銀行自掏腰包借錢給企業和個人(即借款人),借款人不僅不需支付利息,銀行還提供相應利息鼓勵借貸,對于銀行業來說絕對不是一門好生意,此舉將會嚴重的消減銀行的盈利能力,而脆弱的銀行體系將無法支持實體經濟的有效復蘇。其次,在負利率環境下,各路資金將積極尋求其他正收益資產,導致各類債券收益率大幅下滑,形成所謂“負利率黑洞”的引力效應,加劇債券市場風險積累,形成資產泡沫。
中國市場雖然離負利率環境還有很長一段距離,但是各國央行未來繼續大規模“放水”已是市場的共識。有金融機構預測,隨著“英國脫歐”各國央行將加大寬松貨幣程度,中國央行下半年有降息可能。同時,國內經濟增速放緩,以及實體經濟去杠桿、去產能的壓力仍在,資產荒的預期不變。雖然上半年債券市場由于信用違約帶來一定恐慌,但隨著違約事件常態化,市場將重回寬松貨幣和資產荒的投資邏輯,下半年的債券市場或許能迎來小牛市行情。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有侵權行為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郵箱:[email protected]。